th.jpg

曾幫助一個男孩達七年。認識他時剛六歲,患有輕微過動活躍症;來自單親家庭的他在四歲時,爸爸因無力償還賭債而在家中燒碳自殺,媽媽從此患了抑鬱症。現在的他己是13歲的少年人,在我的訓練中心擔任小導師的角色,立志鼓勵那些像他昔日般衝動和易情緒失控的小孩。我起初相當疑惑﹕「為何一個懂得鼓勵別人的年輕人,在日常生活中仍舊說負面的話?」例如﹕倒一杯水給他,他會立即質問你是否飲過的;請他幫忙拿東西,他即時展露不願意的樣子,說怕刺激和引發手部的敏感情況。再深入觀察,我發現他的問題是「同理心」不足,一種需要訓練的EQ素質。

我與他談及這新發現時,他接受我的看法,坦言從小沒有人教導他如何考慮別人的感受,與媽媽聊天的機會甚少,常常都是獨個兒自說獨話、打遊戲機;在學校沒有朋友願意與霸道的自己一起玩,慢慢地,他的行為反應和思考也習慣了以自我中心作出發點。事實上,父母在孩子成長的交談期中,沒有讓兒童在與父母的討論與答問中取得滿足,學習並掌握引導式的思考及情緒,那孩子對認識「現實的我」、「理想的我」和「他人期望的我」三者上會失去認知的實況,更遑論說具備同理心的能力呢!

雖說正面的孩子多數成長自有安全感的家庭環境,但在此個案中,讓我反省到,每個人也應珍惜自己成長的故事,因為人的成長方程式,如從認知(acknowledge)到接受(acceptance),最後能展現新表現(performance),都不是容易突破的事,因這需要經歷一個嚴教不斷改良的成長歷程。而且是否願意接受則與個人的成熟程度有關,即一個常處逆境的人,如他能相信這是上天給予的鍛練機會,相信這些的經驗將會成為別人日後的祝福。那麼,他的自我突破力,反是最有實力與那些哀傷的人同行。

「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,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,扶助軟弱的人,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,說:『施比受更為有福。』」徒 20:35〉